路过一座城,不如走进一座村。你有多久没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?前不久如月就借着出差的机会来到了咱们山东著名的周村古镇,行走在周村大街青石板铺成的路上,两侧店铺林立,商幡招展,恍若隔世,仿佛还能看见昔日纷繁扰攘的市井百态。在周村大街街角处如月发现了这样一处特别的景观——今日无税碑。
想必很多人看到这块碑也跟如月一样眼前一亮吧,这“今日无税”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?今天啊如月就跟大家一起走进周村古城大街,探寻“今日无税”背后的故事。
路过一座城,不如走进一座村。你有多久没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?前不久如月就借着出差的机会来到了咱们山东著名的周村古镇,行走在周村大街青石板铺成的路上,两侧店铺林立,商幡招展,恍若隔世,仿佛还能看见昔日纷繁扰攘的市井百态。在周村大街街角处如月发现了这样一处特别的景观——今日无税碑。
想必很多人看到这块碑也跟如月一样眼前一亮吧,这“今日无税”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?今天啊如月就跟大家一起走进周村古城大街,探寻“今日无税”背后的故事。
故事的开始我们还是要从周村古镇说起,最初的周村处于南北、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,路口上有几家开店的人家,人称周村店。后来这里立了集,集市就在北极阁南边一带,周围乡村的粮食、蚕茧、家庭作坊里出的土布、丝绸,都来这里交易,四方赶集的人越来越多,逐渐有了一些固定的店铺。这些店铺越建越多,一直向南建成了一条街,人们就叫“大街”。此后,街市又逐渐向外膨胀,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,这里已经是方圆数百里之内的商业中心了。
当时的大街,做买卖的人多了,定居的人口也就多了起来。俗话说,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。县里在这里设了“二公衙门”,派出专人收征市税,有些不三不四的人既不下力种庄稼,又无心智做买卖,依仗自己是当地人,就向外地来的客商要吃要喝要“使费”,半讹半抢地“吃大户”。后来愈演愈烈,衙门里的差人今天拿一张纸说是内务府的文告,明天拿一张纸说是府衙里的文书,挨个店铺敛银子,真是税如牛毛。市场上有些恶人强行充当“驵侩”,向卖货者索要“介绍费”。许多客商只好下了门板,不敢贸易。有些外地客商只好降价销售,打算处理完存货离开周村。
就在这时候,清朝的刑部尚书李化熙回乡探亲了。他家住傅家庄,经常到街市上闲逛,和客商、乡亲们聊天,得悉了周村街上的这些事情,心中非常忧虑,回京后便向顺治皇帝禀告了这一情况,建议皇帝下令,免除周村市税,让商人们安心做生意。顺治皇帝说,那就免一天的市税吧。李化熙当即叩头谢恩,心里却想,一日无税怎么能保长期繁荣呢?他想来想去,心中有了办法。夜间修书一封,第二天派心腹飞马直奔周村。家中接信一看,立即刻了一块五尺石碑,立于市中,上书“今日无税”四个大字,并晓谕众人,奉谕立碑,违令者严办。一时间,周村街上无人再敢收税了,那些巧取豪夺的当地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了,周村街上做买卖不收税的消息越传越远,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赶来周村设立铺号,贸易越来越兴盛了。
数年后,李化熙为侍养老母辞官还乡了。他看到周村街市面繁荣,心里非常高兴。看到那“今日无税”的石碑,又有些后怕,他心里最清楚这四个字的来历和内涵。为了不使周村街商家再受欺负,他慷慨解囊,代替商家纳税。周村街拿多少税银,全部从傅家庄李府往外抬,不再向商人征收一文。他还向商人们承诺,在离周村二百里的范围内遇上路劫,由李府找回财物,分文不取。李化熙的兄弟们见他大行义举,十分钦佩,也拿出银子支持李化熙。李化熙在告老之后做了两件事情,一是请求官府减免了一批荒地税。另一件事就是代完市税,承担了周村市场的税银。
李化熙死后,他的儿孙一直秉承先人遗愿,代完市税。李氏家族代完市税持续了至少七代人,大约二百年时间。周村无税的佳誉风传遐迩,四方商人相约结伴径奔周村,周村成了商贾云集烟火鳞次的“旱码头”。
今天,仍然能够看到“今日无税”碑立于大街的北首,现在这块碑已不是原来的那块。碑正面刻的是“今日无税”,其余几面刻的内容是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),长山知县金铽来周村视察后亲自撰写的《周村义集记》。这块六角形石碑见证了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“保税区"的历史。有兴趣的朋友啊也可以亲自到周村大街走一走看一看,近距离的去感受这条百年古街的历史古韵。